NYtimes 2059年,富人家的孩子仍是人生赢家

上周,时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基因平等项目(Gene Equality Project)长期成果的文章。这个慈善项目旨在为低收入社区带来基因上的认知增强。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令人失望:尽管在该项目中出生的孩子大多已从四年制大学毕业,但他们中上了精英大学的寥寥无几,找到高薪或晋升机会多的工作的就更少了。有了这样的结果,我们应当对基因工程的有效性和可取性进行重新审视。
基因平等项目背后的意愿是好的。自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以来,治疗性基因干预,如纠正导致囊性纤维化和亨廷顿舞蹈症的基因,一直被纳入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的范围,让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也能接受治疗。然而,像增强认知这样的提高性基因干预从未被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就连私人医疗保险也不覆盖这类服务,因此只有富裕的父母才负担得起。25年前基因平等项目得以启动,正是由于我们担心,一个以基因差异为基础的种姓制度正在形成,项目使500对低收入父母有机会提高他们孩子的智力。

该项目提供了一种常见的认知增强干预方案,涉及到修改与智力相关的80个基因。单个基因的修改对智力只有很小的影响,但是所有修改结合起来通常会把一个孩子的智商提高到130,让这个孩子进入人口的前5%。这种干预方案已成为富裕父母们购买的最受欢迎的增强功能之一,而且经常在媒体报道“新精英”人物时被提及。“新精英”指的是接受过基因工程改造的年轻人,如今在美国企业的管理层中越来越经常见到他们的身影。然而,基因平等项目的500名受试者虽然接受了相同的干预方案,但他们在职业上获得的成功却远不及新精英们。

人们对该项目的结果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考虑到该项目的受益者中有许多人(尽管并非全部)是有色人种,白人至上主义团体声称,该计划的失败表明某些种族没有得到改良的可能。阴谋论者指责参与项目的遗传学家有不正当行为,声称他们是在执行自己的秘密方案,没有给下层阶级做基因改良。但是,如果人们意识到基因平等项目背后的根本错误,就会明白这些解释是没有必要的:认知增强只对奖掖能力的社会有效,而美国不是这种社会。

人们早就知道,一个人住址的邮政编码可以很好地预测他一生的收入、学习成绩,以及健康状况。然而,我们一直忽视这一点,因为它不符合这个国家的建国神话之一:那就是,任何聪明勤奋的人都能取得成功。我们没有世袭的头衔,这让人们很容易忽视家庭财富的重要性,并声称所有成功人士靠的只是自己的本事。富裕的父母相信基因增强会改善孩子前景的事实就是这个神话的一种体现:他们相信能力带来成功,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成功是能力的结果。
认为新精英在公司晋升完全基于个人能力的人,考虑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担任领导职位,但从历史上看,智商与领导者的效率只有微弱的相关性。还要考虑的是,富裕的父母经常会购买增强身高的基因干预,而将高个子的人视为更有能力的领导者,这种倾向已有充分证明。在一个越来越痴迷资质的社会里,被基因工程改造过,就像拥有常春藤联盟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一样:它不是实际能力的指标,而是一种身份的标志,让候选人在雇主眼里更加有望成功。
这并不是说与智力相关的基因在打造个人成功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作用——它们绝对有作用。它们是一个正反馈回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孩子在某项活动中表现出天资时,我们会用更多的资源——器材、私人教师、鼓励——来奖励他们发展这种天资;他们的基因让他们能够把这些资源转化为更好的表现,而我们会用更好的资源来奖励他们,这种循环不断反复,直到他们成年后取得非凡的职业成功。但是,生活在缺乏资金的公立学校社区的低收入家庭,往往不能维持这种反馈回路;基因平等项目除了提供更好的基因外,没有提供任何其他资源,没有这些额外的资源,这些基因的全部潜力就永远无法实现。

我们确实是在目睹一个等级制度的形成,这个等级制度不是建立在生物学角度的能力差异之上,而是利用生物学的理由来巩固现有的阶级差别。我们的当务之急是结束这种情况,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慈善基金会提供的免费基因改良。这要求我们解决社会各方面的结构性不平等问题,从住房到教育再到就业。我们不能通过改良人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能通过改进我们对待人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基因平等项目永远不该被复制。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体检,而不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我们可以定期进行这种检查,以衡量我们距离实现目标还有多远。只有当认知基因增强的免费受益者取得的成功,与那些父母为其购买了这种增强的人取得的成功一样时,我们才有理由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里。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最初在讨论认知基因增强合法化时提出的一个论点。一些支持者声称,我们有道德义务努力去实现认知增强,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会逐渐为人类带来好处。但是肯定有不少天才没能实现他们对改变世界的贡献,因为他们的潜力被贫困的环境摧毁了。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他们的全部潜力,不管他们的出生环境如何。这个行动方案会与致力于基因上的认知增强一样对人类有益,而且会让我们在履行道德义务方面做得更好。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190529/ted-chiang-future-genetic-engineering/?utm_source=tw-nytimeschinese&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cur

猥琐的小眼睛单眼皮的来由

我是一个单眼皮。用力睁大眼睛,把上眼皮打个折就成了大眼睛双眼皮,但是坚持不了太久,因为一眨眼睛又回到了猥琐的小眼睛单眼皮,因为我的眼皮太短。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单眼皮肯定有好处嘛。也许对于我来说,好处就是泡妞的话就得睁大眼睛。

东亚人,就是蒙古人种最多单眼皮。如被蒙古蹂躏的中国北方人,朝鲜人和俄罗斯人也多单眼皮。西伯利亚的各个游牧北方民族,还有北极的因纽特人,那更是抓一个就一个猥琐单眼皮。我们去博物馆看满清十三帝画像和他们的蒙古妃子们,也都是单眼皮。

为什么那么猥琐的小眼睛单眼皮也会适者生存下来。

其实很简单。在一万年前的冰河时期,茫茫大雪覆盖整个东亚。东亚的纬度低,太阳直射下来,白茫茫一片,如现在去雪山登山一样,根本无法躲避。猥琐的小眼睛单眼皮这个时候就有了生存优势,生存选择大于了性选择。

而同冰期世界其他地方,同纬度并没有东亚那么冷的地方,他们就没有进化出单眼皮。

因为眼睛小了,所以上眼皮就短,睁眼就形成不了双褶皱。

有传言说,男性的包皮和眼皮是同源基因,双眼皮的男性包皮普遍过长。

 

 

 

普通人还在攒钱买房,富人们已经开始研究长生不死了

http://tech.sina.com.cn/csj/2019-04-27/doc-ihvhiqax5312898.shtml

文/DC金克丝

来源: 国王与王后(ID:kingandqueen2018)

或许很多人这几天都关注到了“华堂”事件。

此“华堂”是一座占地百亩、红墙金瓦的仿古宫殿,宫殿建造极其奢华,总价值高达10亿元人民币,里面设有家族祠堂,并供奉着李世民雕像。由于占地违建,目前这座“华堂”已在拆除中。

华堂俯瞰图 来源:澎湃新闻记者郑朝渊华堂俯瞰图 来源:澎湃新闻记者郑朝渊

“华堂”主人名叫李金元,是“直销帝国”天狮集团董事长,此人靠着卖各种三无保健品起家,赚了百亿身价,被称为“保健品直销教父”。

从权健束昱辉,到天狮李金元,先甭说保健品管不管用,保健品市场生生不息,倒是成就了不少土豪。

为什么就算是三无保健品也这么好卖?

很简单——怕死是人的天性。

到了一定年纪,功名利禄都不重要了,有什么延年益寿的法子,都先试一试再说。

01

活到地球毁灭时

腰缠万贯的富豪们或许是最怕死的群体。

在追求青春和长寿这件事上,有钱有闲占据大量社会资源的阶级,永远是跑在最前面的。

当然,天狮、脑白金这样的土味保健品,肯定入不了他们的眼,但有“尖端黑科技”加持的“长生不老药”,往往能对大佬们形成精准打击。

例如,今年年初潘石屹就发了微博:

“我从来不相信保健品。但一个月前,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教授给我推荐了一款他们学校研究出来的‘长生仙丹’,还没有上市。我问他吃了后什么感觉,他说,吃了后指甲长得快了。我吃了近一个月,没有什么反应,发现自己指甲也长得很快。”

“听说包括李嘉诚在内的各种高管富豪都在服用,一年服用的价格是157万人民币?”有网友在微博下发问。

这款“长生仙丹”名为BASIS,由美国Elysium公司生产。其主要成分是NR(烟酰胺核糖)和紫檀茋。在中国富豪中颇受追捧的,还有与之相似的主要成分为NMN(烟酰胺单核苷酸)的产品。

BASIS产品图 来源:Elysium官网BASIS产品图 来源:Elysium官网

和脑白金等靠广告狂轰乱炸打江山的保健品不同,这些“舶来货”有哈佛大学医学院等高端学府的研究基础做背书。在很多媒体报道中,药效被吹得神乎其神——

“包治百病,返老还童,女人吃完重返十八,男人吃完精壮如牛。”

市面上,该类NMN保健品的价格从2899元至20999元不等。一家淘宝专卖店甚至在商品介绍中放出了一张茅台前董事长季克良的照片,并写着“季克良分享服用NMN后的体验,表示头发开始变黑了,睡眠也变好了”。

看来,以前不能用钱换命,现在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02

生物黑科技

2018年5月,4名中国富豪组团来到了乌克兰干细胞治疗中心。

这里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中国三四线城市的诊所,但进入这个“诊所”的门槛极其高——每人至少要缴纳59.8万人民币的订金。

EmCell干细胞治疗中心  来源:aha视频截图EmCell干细胞治疗中心  来源:aha视频截图

这趟乌克兰之行前后花费大约400万,对富豪来说,只不过是出门旅游一趟的零花钱。

现在他们要用这笔钱注射干细胞,返老还童,重回青春。

干细胞来自于妇女流产胎儿的胚胎,在40分钟的时间里,被缓慢推射入富豪们的体内。

做完之后似乎真的有神奇效果,据说第二天一早,某位富豪就手脚发热、面色红润、食欲大增。

“之前距离多近我都看不清,现在距离老远也能看清。”连近视眼都痊愈了,神奇不?

躺在椅子上,他们说,自己就是来试验的“小白鼠”。同为富豪圈子里的其他老板,个个身家过亿,又怕被骗,正眼巴巴看着他们四人的疗效如何。

“中国客户越来越多,几乎每周都有一些。”治疗中心的安德烈医生说,通过注射干细胞,这些中国客户有的改善了心脏功能,有人则改善了性功能。

治疗中心负责人  来源:aha视频截图治疗中心负责人  来源:aha视频截图

但其实,注射干细胞疗法早已被辟谣,流产胎儿的干细胞属于异体细胞,如果注射到血液中,因为免疫反应,会被淋巴细胞全部歼灭,起不到任何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动物研究所所长周院旗也说:

“续命针称能治百病,与几十年前的喝童子尿一样是属于无稽之谈。”

干细胞疗法在中国的流行早就广为诟病,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然》几乎每年都会撰文批评中国的干细胞治疗泛滥成灾。铤而走险的医院,正是靠着吹嘘“包治百病”的特效疗法漫天要价,可悲的是,土豪们还甘之如饴。

因为,不管治疗结果如何,富豪们都认:

“毕竟你钱多了花不完,不往健康方面想有什么用呢?有什么新方法都可以试一试,不差这几个钱儿。”

03

吸血鬼疗法

除了注射干细胞,还有一种更猛的——直接往身体里注射年轻人的血液。

在美国硅谷,有一家名叫安布罗希亚的创业公司。

安布罗希亚公司为顾客提供一项特殊服务——只要你年满35岁,并且缴纳8000美金,就可以在2天内向体内输入约1.5升的血液,这些血液均来自于25岁以下健康的年轻人。

安布罗希亚的老板蒂尔自己也接受这种输血疗法,一度引起舆论哗然,被称为“当代吸血鬼”。

彼得·蒂尔彼得·蒂尔

蒂尔是个不折不扣的“长生不老”狂,他是Paypal的联合创始人,硅谷著名风投家,智商过人,财务自由。从2006年开始,蒂尔就痴迷于延长人类寿命的研究。

他旗下的基金会花费70亿美元,投资了将近24个初创企业,其中一家名为Unity的公司,曾扬言要消灭 1/3 与衰老相关的人类疾病。

蒂尔也是身体力行,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做活靶子。

除了注射年轻人的血液,他坚持每天服用大量药物,甚至已经早早预定了“人类冷冻计划”——死后将自己的身体冷冻在超低温中,等将来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解冻复活。

网络图网络图

目前,注射年轻人血液的”吸血鬼疗法”已遭警告,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称:

“血浆的这种用途和宣传存在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没有临床学证据证实输入年轻捐赠者的血浆能够治愈、缓和、治疗或者阻止某些疾病的发生。而且大量输入年轻捐赠者的血浆可能会带来感染、过敏、呼吸系统及心血管风险。”

面对质疑,蒂尔的态度依然很坚决:

“面对死亡,你通常有三种办法:要么接受,要么否定,要么与之抗争。社会上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接受,或者否定,但我选择跟它抗争到底。”

04

人工智能永生

未来学家伊恩·皮尔森(Ian Pearson)曾预言:

“只要能活到 2050 年,你将有很大几率实现永生。”

根据皮尔森的预测时间表,人类大概在2080年就能实现永生:

2045 年:实现人类大脑与机器的连接;

2050 年:富人可以花钱把大脑意识上传到机器人的身体;

2060 年:技术普及到中产阶级;

2070 年:落后国家的低收入人群,也能把大脑意识上传到机器人身体;

2080 年:全人类实现永生。

也就是说,再过30年,富人就能长生不老,如果你是个穷人,只要能熬过2080年,也能像阿丽塔一样,靠着机器人身体永生。

阿丽塔阿丽塔

科技大佬们早已默不作声地开始了人工智能永生的研究。

比如,“人类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在继造汽车、造火箭之后,又悄悄成立了神经技术公司 Neuralink。

这家公司相当低调,成立于2016年夏天,直到2017年3月份才被曝光,几乎查不到任何公开的报道。据说有一次某媒体发表了一篇调查Neuralink的文章,让马斯克大为光火。

Neuralink为啥这么神秘?

因为其正在做的事无异于科幻电影。

Neuralink的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一点:试图研发一种技术,将人脑与计算机系统融合在一起。这种利用脑机接口实现的融合,将有助于治疗人类的脑部疾病。通过“与AI的融合”来增强大脑,使人类有机会成为与人工智能的“共生体”。

埃隆·马斯克 来源:网络图埃隆·马斯克 来源:网络图

“这种技术最终可以让人类创造一张自己的快照,即使身体死亡,也依然能活下去。”埃隆·马斯克说:“如果你的生物自我死亡,你可以上传到一个新的单位。”

也就是说,人人都能变成一个U盘,不死不灭。

只不过,当有血有肉的人成为了“金刚不坏之身”,大脑变成了一块“芯片”,没有了尘世的幸福和苦痛,还能称之为人吗?

05

永生何意义?

与死亡做抗争,是人类永恒的命题,这在精明的人眼里已经成为了商机。

例如,海南房地产圈流行的一个口号,十分鸡贼:

“你买的不是房子是健康,所以这个房子再贵都是值得的,因为多少钱都换不来你的健康。”

这理念完美契合了“有钱怕死”的土豪们的想法,因此成功吸引一大波有钱人蹭蹭往那儿跑。

富人嗑国外的黑科技保健品,普通人嗑国内的所谓“低价高质”保健品。在为保健品商人们嗑出金山银山的同时,把自己嗑出一身病的也不在少数。

纵观中国历代皇帝,很多都追求长生不老。秦始皇痴迷永生之术,派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寻找蓬莱仙山不死神药;唐太宗一生励精图治,最后也沉迷嗑丹药无法自拔;雍正也是如此,晚年在圆明园大量炼丹……

但结果很明显了,越想永生的,都因此死得更快。

死亡本身就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永远看不到尽头,那么在原本有限人生里建立起来的价值观,所谓奋斗、珍惜、爱……这一切人类的悲欢离合,或许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就像一首诗里写的:

“当我辞别人世的时候

亲爱的,当我离开人世,

请别为我哀歌悲泣,

墓上无需玫瑰的芳香,

也不要松柏的茂密。

就让绿茵覆盖我的躯体,

带着雨水和露珠的润湿,

如果你愿意,就把我怀念,

如果你愿意,就把我忘记。”

超级英雄都不能永生啊
超级英雄都不能永生啊

斯坦福正式表态:与贺建奎互动的几位科学家被开除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science/839691.htm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已经开除了“几位”研究人员,他们与中国生物学家贺建奎进行了积极的互动,而贺建奎在2018年10月创建了第一批基因编辑的人类婴儿双胞胎。在斯坦福大学的一名教员和一名外部调查员进行“实况调查”之后,该大学在今天发布的一份声明中得出结论,其研究人员“对他关于植入人类胚胎的工作表示严重关切”,但不参与其中。

 

虽然斯坦福大学没有提到研究人员的名字,但大学的生物伦理学家William Hurlbut和血液学家Matthew Porteus先前已经承认与贺建奎讨论了基因编辑的人类婴儿双胞胎项目,并说他们试图劝阻贺建奎。在2011-2012年,贺建奎是斯坦福大学Stephen Quake实验室的博士后,而 Quake与贺建奎的互动更是牵动了全球的研究人员的神经,这些事情在纽约时报进行了长篇的报道。

斯坦福大学发表的声明

根据所有可获得的信息,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并不参与贺建奎博士关于人类胚胎基因组编辑的研究,他们与该研究没有财务,研究或组织关系。审查发现,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贺建奎博士的研究表达了严重关切。斯坦福致力于在提供医疗和开展医学研究时,会遵循道德规范。编辑人类基因组已经为整个科学界提出了重要问题。斯坦福将继续其与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的长期传统,以进一步为包括遗传技术在内的新兴技术制定共享的专业指南。

用科技禁忌突破人类极限,生物黑客到底是种什么存在?

本文来源:爱范儿 (ID:ifanr),作者:吴志奇

听起来很科幻,但这群人——生物黑客,把它们变成了现实。

3 月 24 日,美国《THE WEEK》周刊刊登了《人类长寿奥秘会被破解吗?》的文章,里面一群哈佛医学院的生物黑客,认为他们通过操纵一种跟血管生长相关的基因,能让人类接近「长生不老」的秘密。 鉴于基因编辑、纳米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进步,一些未来学家预计,这一代生物黑客将使人类的寿命延长一倍,衰老不过像其他疾病一样治愈就好了。

这只是生物黑客们探索的方向之一。 他们认为,戴眼镜、助听器、义肢都只是协助正常能力,而超越肉体局限,才是人类未来。 也许你身边还没有生物黑客,但作为整个科技领域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他们将在不远的未来掀起巨浪。 那么生物黑客,到底是怎样一种神秘存在? 是「科学怪人」也是「科学圣斗士」 所谓生物黑客(Biohacker),简单来说,就是用科技「黑」进人体,突破身体限制。

作为今天活跃的最令人兴奋的亚文化之一,「生物黑客」一词早于 1988 年出现于《华盛顿邮报》一篇文章。在第一波互联网兴起之时,他们比电脑黑客更大胆、前沿、触及禁忌,用自己身体进行各种基于基因学、生物学和医学的实验研究。

而在早期,生物黑客的实验其实就等于是可穿戴设备的升级,只是将「体外穿戴」变成了更便捷的「体内植入」。 当时,雷丁大学控制论系(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教授 Kevin Warwick,成了第一个试验植入物——射频识别装置(RFID)的人,他训练有素的能力和科学成果让生物黑客引起了主流媒体关注。

▲ 图片来自:CNN 最开始,他打个响指就能打开照明系统,后来,他将更多传感器都植入手臂以延伸身体功能,甚至尝试过将妻子手心植入装置,这样在大西洋彼岸,他也能感受到人们握住她妻子的手的感觉。 在结合人和机器的路上,Warwick 开了一个先锋。

另一位最具戏剧性的生物黑客就是 DIY 朋克的代表人物 Lepht Anonym,在没有任何学术机构的支持或医生团队帮助下,她自己将金属和机器植入了肉体。 Anonym 声称「一个土豆削皮器和一瓶伏特加就可以搞定一切」。 她在自己公寓里用伏特加对针头、手术刀或削皮器消毒,然后进行身体实验。Anonym 曾在皮肤下放入微小的磁铁和电子设备,让自己能随时感应到方向和磁场变化,想象一下——就像在街上盯着手机屏幕走路也能感知周遭一切环境,就像一只鸟闭着眼睛就能在世界航行。

▲ Lepht Anonym

后来 Anonym 还尝试了植入了各类传感器,她也因此成为很多生物黑客的模仿对象和灵感来源。 他们通过体内植入无线通讯(NFC)晶片、LED 灯、磁石等,从而捕捉声纳、紫外线、Wi-Fi 和热量数据等肉眼不可见的信息。

▲ 机器人艺术家 ManelMuñoz 在他的身体中安装了一个大气感觉器官,能通过耳朵中的振动感受大气变化 「体内植入」也已经不止填补人类缺陷,更成了人类新的感官延伸。 英国艺术家 Neil Harbisson 就因为在头顶「插」了一根感官天线,也让它成了最令人难忘的生物黑客之一。 起源是因为他天生色盲,因此通过天线的内置摄像头将颜色转换成能听的声波,后来,他不仅可以识别 360 种颜色,还能看到了一些鸟类和昆虫才能看到的紫外线,和蛇才能感应到的红外线。

▲Neil Harbisson 过去几年里,已经有数以千计的瑞典人把米粒大小的 RFID 植入手臂中。他们用千元左右的成本,就能用这种设备取代钥匙、密码和电子票等,给门、电脑和各种电子设备「开锁」。

渐渐地,生物黑客开始形成松散的文化,主要通过 biohack.me 等在线论坛进行连接,有相同想法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交换最新的创意,在「黑」进人体系统这条路上乐此不疲。 一名叫 Rich Lee 的生物黑客,就将一块拇指大小的马达植入生殖器的脂肪层下。这块被称作 Lovetron 9000 的装置由马达、电池和开关组成,开关一启动就能持续震动。持续多久?由自己控制。有多厉害?Rich Lee 表示: 它能将我的性能力从犹他州男性的平均水准,拔高到半兽人级别。

▲ Rich Lee 但看上去猎奇的行为,其实也只是一群对科学技术有着强烈探索欲的人,希望凭自己能力也能使用生物技术,小则改善自身需求,大则改变社会现状。 现在,生物黑客圈也形成了 Genspace 、DIYbio 、 Grindhouse Wetwares 等知名团体,单单美国的生物黑客运动企业家和业余爱好者就数以万计,每年很多人都还会在奥斯汀(美国得克萨斯州首府)召开大会进行资源共享。 生物黑客也被分为了营养基因组学、实验生物学、技术增强和 Grinder 生化改造等四大类别,人体改造也有了更多新的可能性。

他们有的只是通过另类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健康,如硅谷著名养生黑客 Dave Asprey——也是防弹咖啡创始人,每六个月给自己注射一次自己的干细胞,每天服用 100 片补充剂,在红外线下沐浴,在高压氧气室里闲逛,以此达到活到 180 岁的目标。

▲ Dave Asprey 有的则试图通过科技突破人类身体极限,如上文所述,他们热衷于把各式各样的电子器材植入自己身体作试验。 还有生物黑客圈里争议系数最高的基因改造——大部分涉猎这块的生物黑客只是为了增强自身或治愈难疾,但却数次引起巨大的舆论风波。 加上大部分公众其实对生物黑客运动并不了解,这个充满神秘感的群体,似乎永远也无法摆脱安全和死亡交织的风险。

极限「改造」狂潮背后,争议和伦理并生 去年,生物黑客圈就出了一件大事。 2018 年 4 月 29 日,生物黑客领域饱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Aaron Traywick 被发现死于华盛顿特区一家水疗中心。 而在他死亡 2 个月前,他才在媒体闪光灯的包围下,脱下裤子,给自己注射了一支 DIY 出来的、没有经过任何临床试验的疱疹治疗针剂。

这让一直在车库或地下室低调做实验的生物黑客,突然被提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但当惨烈的后果暴露在闪光灯之下,人们也认为这只是一群狂妄的表演者而已。 尽管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机构强烈反对自我实验,但因为药物研发的监管规则并不能干涉个人对自身施加的行为,这些生物黑客也因此能够绕过监管,在他们自己身上测试产品。 他们处于合法的灰色地带。

▲Aaron Traywick. 图片来自:BBC 随着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的普及,基因编辑成本变得越来越低,普通人很容易也能接触到最先进的生命科学技术。虽然生物黑客所制造的「超能力」,并不像弗兰肯斯坦的科学怪人那么戏剧化,但实验常常无法预料的结果,也让它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极大争议性。 去年 12 月,前 NASA 研究员 Josiah Zayner 在一次大会上给自己注射了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 的试剂。这个试剂能去除抑制肌肉的蛋白质,让他成为「绿巨人」。

▲ 图片来自:Natural Blaze CRISPR-Cas9 被称为本世纪最大的生物技术发现之一,但实际上,一使用不当它就会产生致癌风险,且 FDA 明文禁止个人操作和出售 DIY 基因编辑包,更何况「基因编辑」这件事本就可怕到无人能料。 其实更多的,像 Traywick 创办的小型公司 Ascendance Biomedical,他们开展新基因治疗方案的研发和测试,目的只是希望治疗癌症、艾滋病,甚至抵抗衰老的方案。 第一个将未经测试的「实验基因疗法」注入腹部的人 Tristan Roberts,曾在 Facebook 直播了注射活动。6 年前 Roberts 被诊断为艾滋病,在没有药剂能治疗,他选择了尝试生物疗法。

▲图片来自:Twitter

当他掀开 T 恤把针头抬起准备插入时,猛吸了一口气: 我希望将这一切献给所有因为无法获得治疗而死亡的人。 他们很容易剑走偏锋,但同时,他们也正在创造新生。 Facebook 创办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 Tesla 创办人马斯克(Elon Musk)都是生物黑客的支持者,马斯克认为「人类生物学和技术必须融合,才能让人类跟上技术进步。」

但大部分公众对这场运动的性质还是存在忧虑。 在 2016 年的一项调查中,69% 的美国人反对使用大脑芯片来提高认知能力,63% 的人反对通过用人工合成血液提高血液含氧量来使人变得更强壮、跑得更快。调查显示,人们普遍不相信这些增强手段会被以负责任和安全的方式使用。 许多科学家和生物伦理学家也认为,这样的实验太过业余且无法产生任何有意义的结果,自我实验的危险已经大于投机的好处,或者很多尝试的患者,可能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但实际上,生物黑客圈也有自己的一套准则。 他们大部分都是具备高科学素养的精英人士,遵循国家和地区的规定、合理处置废料垃圾、遵守安全细则、不使用病原体,否则就会被团体视为生物恐怖分子。 像 Traywick 那样在公众注视下无试验注射未经试验针管的所作所为,是生物黑客同行所不允许的范围。在这个分界口后,部分人也投身于向生物黑客群体强调 DIY 实验的安全性和谨慎性的宣传事业。 生物学家 Ellen Jorgensen 也在 Ted 的演讲中说到:「实验期间因为安全而发生的事故,就像一场暴雪降临在沙哈拉沙漠正中一样小,有可能发生但绝不值得过分担忧。」 如果你对合成生物学、纳米生物科技这种东西真正感兴趣,就请同时关注相关业余爱好群体和专业人士,因为专业人士他们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也能直接让你接触病原体。

▲ Ellen Jorgensen 那么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直接选择在主流科学行业进行研究? 这也是生物黑客存在的原因所在:他们可以无需向任何权威解释想法,无须经过严格、昂贵、漫长的审查等待,无需考虑它的是否会带来丰厚利润,无须在意它是否是抱着拯救人类的名誉进行……

▲ 《H+》超人类主义展览 只是任何强大的科技,生来都具有两面性。 个人电脑也是从实验室里应用和传播起来,而且如果没有开源的 Linux 和安卓系统,我们今天也就没了廉价而多样的智能手机。 个人生物科技作为一个全新领域正在崛起,只是媒体经常高估他们的技术能力,低估他们道德水准。 当你发现上面提到的人都没有提到他们「后来呢」,是的,他们后来或因为不守规则而死亡、或时而艰难时而美好地活着,但他们的命运和常人并无区别,只是多了一股撞南墙的勇气而已。

▲ 图片来自:idntimes 基于生物黑客,超越生物黑客 2012 年,在地下室、车库、创业空间和临时实验室,一群群 DIY 研究人员、科学家、程序员和神经学家在他们的生物黑客社区,一起研究可以用人类思想控制视频游戏的大脑界面。 这只是他们无数同样日子的平凡一日。 谁会猜到某个生物黑客某天就研发出了耳蜗植入物的仿生腿,在聋人能听到声音那天起,改变了一个人的世界? 而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还将引发新的商业繁荣。 当下针对人类本身增强的训练正在成为热潮,包括 DIY 机器人、间歇性禁食、量化自我、冥想改进等,这也是世界各地生物黑客的基本目标,如 Dave Asprey 的防弹养生咖啡或像 CureTogether 这样的众包健康项目。

▲ Twitter 和 Square 首席执行官 Dorsey 一直在尝试间歇性禁食 在纽约、波士顿、匹兹堡,很多生物黑客更加活跃。纽约 Biohackers NYC Meetup 小组以及数家初创公司、孵化器,开始集合更多力量并走向「正规化」,通过实验和科学创造市场上可行的控制论产品。 Biohackers NYC 集团创始人说过,他们的目的是涵盖人类从身体到心灵的生物范围,无论是技术还是营养方面,都让人们有潜力成为社会中最优的人,这就是生物黑客的意义所在。

▲ 图片来自:hackernoon 匹兹堡的 Grindhouse Wetwares 是一个基于互联网,集合了程序员、工程师和科学家的生物黑客集体。他们开展了用电流激活大脑、医学植入健康追踪、将人与机器合并等项目,致力于「使用安全、经济、开源的技术来增强人性」。 其实,Grindhouse 的商业模式跟早期的硅谷公司也很像——集体通过知识共享许可证提供项目计划,客户可以支付资助建造的设备,也可以在家里免费使用它们。

▲ Facebook 在 2017 年 4 月的 F8 开发者大会上透露,正开发脑机语言文本界面 而上文提到的「用脑波控制软件」,就是目前 DIY 控制论社区最繁荣的领域之一,脑机接口将越来越普遍,用户使用脑波读取最常见的游戏或简单应用,会成为未来常见的商业模式之一。 4 月 17 日《神经科学前沿》杂志最新一篇论文也指出,结合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和其它传统的计算技术,未来几十年内「人脑 / 云接口」领域将出现突破性发展。

而这项技术现在已在货币化并大规模推向市场。 奥地利公司 g.tec 为患有运动障碍的患者发布了一种产品,让他们能使用脑波拼写单词。几年前也就有消费产品 MindWave Mobile 出现,人们在 Android 和 iOS 平台花 130 美元就可以通过脑波玩游戏(无需手动或手势输入)。 这也是将来技术和商业生态系统相连接,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和生存的代表性一面。

未来几十年后,当我们人手通过芯片植入就能通信和交流时,再回顾起今天,可能觉得现在我们依赖着让人失去方向和毁灭记忆的手机有点好笑;当我们回顾起生物黑客,可能就像现在回顾 70 年代早中期的硅谷或者 90 年代的斯坦福或哈佛大学那样—— 一些科技爱好者和小商人在车库和宿舍里建造了自制电脑和软件,但后来他们成立了 Apple、Google 和 Facebook。

尽管现在这代生物黑客,大部分仍然还在默默无闻探索着人类和技术的渗透性边界。 但他们部分人或许已经超越肉体范围,用各异的能力和感官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进入了一个更广的维度。 而这也是人类的未来最大可能之一:挣脱动物本体,从生物功能到机器增强,再到计算代码和算法功能的无缝转换,更深入地连接大脑、身体和自然世界。 那时候,我们或许会更懂得身而为人的真正独特所在。

▲图片来自:hackernoon 而他们正在做着的,或许就像电影《猜火车》里的主角那样,困局之中只好钻进一个黑不可测的马桶。不过谁也不知道从里面挣扎着游出去后能不能看见太阳。 反正不会比现在更糟,但探出头可能就是新世界。

蝙蝠可能藏着长寿关键秘密:人类掌握了可活240年

新浪 https://tech.sina.com.cn/d/f/2019-04-16/doc-ihvhiqax3034378.shtml
有四种蝙蝠进化出了“极度长寿”的特征,因此它们的寿命可以比其它蝙蝠至少长四倍。如果我们能像蝙蝠一样长寿,按体积换算后,我们可以活240年之久。  有四种蝙蝠进化出了“极度长寿”的特征,因此它们的寿命可以比其它蝙蝠至少长四倍。如果我们能像蝙蝠一样长寿,按体积换算后,我们可以活240年之久。
菊头蝠、长耳蝠、常见的吸血蝙蝠、以及至少一种鼠耳蝠的寿命都比同等体积的哺乳动物长四倍以上。菊头蝠、长耳蝠、常见的吸血蝙蝠、以及至少一种鼠耳蝠的寿命都比同等体积的哺乳动物长四倍以上。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专家指出,由于蝙蝠的冬眠和抗感染能力,它们体内也许隐藏着解开长寿奥秘的关键,美国马里兰大学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人类能掌握蝙蝠的这些能力,寿命可达240年之久。

科学家指出,有四种蝙蝠进化出了“极度长寿”的特征,因此它们的寿命可以比其它蝙蝠至少长四倍。菊头蝠、长耳蝠、常见的吸血蝙蝠、以及至少一种鼠耳蝠的寿命都比同等体积的哺乳动物长四倍以上,通过研究已知蝙蝠种类的进化特征,科学家发现,冬眠时间更长、或能够更有效地保存能量的蝙蝠的寿命最多可延长八倍。

动物寿命往往与体型大小密切相关,大型动物的寿命通常比小型动物要长。例如,非洲象的寿命可达70年,而普通家鼠通常只能活一到三年。人类算是寿命相对较长的动物,寿命通常为同等体型的其它动物的四倍,但考虑到蝙蝠相对较小的体型,它们的长寿就更令人惊异了。有些蝙蝠可以活40年之久,比大小相似的哺乳动物长8倍之多。

马里兰大学教授、本次研究的主要作者杰拉德•威尔金森(Gerald Wilkinson)指出:“如果我们能像蝙蝠一样长寿,按体积换算后,我们可以活240年之久。我们都想知道这些动物怎么能活这么久。而这类研究工作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该研究团队对已知与寿命相关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体型大小、是否有在岩洞中生活的习惯、是否冬眠等等,还包括一些之前未考虑过的信息,如雄性和雌性之间的体型差异。

威尔金森教授补充道:“在最长寿的几类蝙蝠中,有三种都有冬眠习惯,还有一种是吸血蝙蝠。吸血蝙蝠可以调节自己的体温高低,这在哺乳动物中非常少见。这种能力让吸血蝙蝠能够在无法吸血的情况下保留能量。科学家此前还提出,这种能够忍受体温变化的能力也许能提高哺乳动物的抗感染能力,人体内也会发生程度有限的体温调节。当免疫系统试图杀死病毒或细菌时,就会升高体温、引起发烧。”

此外,雄性体型大于雌性的蝙蝠寿命相对较短,雌雄体型相同、甚至雌性更大的蝙蝠则寿命较长。在大多数种类的蝙蝠中,雌性的体型都比雄性大。但部分热带蝙蝠则与之相反,雄性的体型更大。在这类蝙蝠种群中,为争夺雌性蝙蝠,雄性蝙蝠往往会进行“一对一决战”。从进化角度来看,雄性体型更大显然更占优势。虽然这对追求交配的雄性蝙蝠是件好事,但由交配引发的冲突也会导致雄性蝙蝠死亡率大幅提高。长此以往,种群总体寿命也许会因此缩短。

威尔金森教授表示:“科学家对寻找亲缘关系相对较近、但寿命相差较大的物种有着浓厚兴趣,因为这种现象说明,其中一种物种之所以更加长寿,可能是由较近期发生的一些变化导致的。”(叶子)

斯坦福大学教授、导师史蒂芬对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早已知情

新浪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4-16/doc-ihvhiewr6227060.shtml

斯坦福大学教授、导师史蒂芬对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早已知情

生物物理学家奎克 Stephen Quake 博士。

记者 邸凌月 陈锋 深圳、北京报道

饱受争议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有了最新进展——贺建奎导师对其研究早已知情。

2019年4月14日,据《纽约时报》报道称,贺建奎博士后导师史蒂芬·奎克对其研究知情,正接受斯坦福大学的调查。根据披露的往来邮件内容,贺建奎经常告知奎克项目进程。他对此回应称,自己一再建议贺建奎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备,他以为贺建奎也做到了这点。

贺建奎导师早已知情

报道称,在贺建奎完成实验之后,他和奎克有过邮件交流。在其中一封主题为“成功!”的电子邮件中,贺建奎说“好消息!女性怀孕了,基因组编辑成功!”

“哇,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成就!”奎克博士回信道,“希望她能成功度过妊娠期。。。。。。”

2018年10月,贺建奎通过邮件告知史蒂芬,好消息,宝宝出生了(请不要告诉别人)。我这周要来旧金山,你有时间见一面吗?我周三、周四和周五都能去斯坦福。我想请你告诉我,怎么公布结果、怎么处理公共关系和伦理道德问题。

据《纽约时报》报道,奎克对此回应称自己一再建议贺建奎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备。

《纽约时报》称,贺建奎决定提前发布消息,并前往峰会进行公开演讲。奎克的建议与此相反,他认为贺建奎应在同行评议后再公开,但最终他发邮件祝贺建奎好运并要求展示时不要提及自己。奎克还在采访中强调,这件事将令人背负巨大压力,不知道这件事接下来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但其确实被卷入其中,并不想在这件事中出现姓名。

斯坦福大学官方之后也证实了他们正对涉事教授展开调查。《纽约时报》报道称,斯坦福大学校长受到贺建奎在中国大学校长的请求后,开始调查奎克博士是“如何帮助贺建奎进行‘基因编辑婴儿’实验的”。

《纽约时报》称,他们得到了贺建奎在中国大学校长的信件。信中称“斯蒂芬·奎克教授提供了实验所需的准备和设施,相关论文的发表、推广和新闻发布,以及新闻发布后需要作出如何反应策略的指示”。报道援引信中内容还说奎克博士的行为“违反了国际公认的学术道德和行为准则,必须予以谴责”。

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回顾

震惊世界的“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事件已经过去近五个月。

人民网2018年11月26日报道,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双胞胎姐妹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

这对双胞胎姐妹尚处于胚胎未植入母亲子宫时,其中一个基因(CCR5)经过基因编辑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

这项由研究人员率先口头发表的成果目前尚未以论文形式正式发表,也未由领域内其他专家审核,该消息随即引发巨大争议。

2018年11月26日晚,122位中国学者就发表联合声明:“对于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我们作为生物医学科研工作者,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2018年11月27日,科技部副部长徐南表示,2003年颁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规定,可以以研究为目的,对人体胚胎实施基因编辑和修饰,但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而本次“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确认已出生,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也先后回应了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明令禁止、坚决反对。

同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表示,广东省、深圳市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开展对“深圳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全面调查。

2018年11月28日,贺建奎现身香港大学李兆基会议中心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编辑峰会。贺建奎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的争议表示歉意。在谈到实验样本来源时,贺建奎称:通过HIV/AID志愿者组织征集,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在实验前与伦理学家和医学专家进行过深入讨论。最初入选共8对夫妇,但其中一对后来决定退出,最终进行临床试验为7对夫妇。全都为父HIV阳性,母HIV阴性。而贺建奎公布的“露露”和“娜娜”是最早成功受孕夫妇所生。

对于外界的质疑,贺建奎并未给出明确回应,但表示如果自己的孩子有同样的情况,也愿意试一试。

28日晚,国家卫健委、科技部联合在科技部官网上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部高度关注11月28日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编辑峰会有关“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信息,相关部门正在进行调查核实,开展科学研究和医疗活动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进行,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商业化克隆犬背后的科学问题

科学网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4/425197.shtm

尽管体细胞克隆技术已经诞生二十余年,全球首只克隆犬“史努比”的克隆后代都已近10岁,但近日,全国首例克隆警犬“入学”的消息一经披露,仍然格外引人关注。

克隆犬与其他克隆动物有何不同?在日趋火热的宠物克隆市场需求的背后,又有哪些引人深思的问题?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结合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宠物用品展(以下简称2019年京宠展)的见闻及相关专家观点,对克隆犬背后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究。

DNA一样,就完全一模一样?

“刚开始规划宠物克隆服务的初衷是希望以我们的动物克隆技术,为那些失去爱犬的人士抚平悲伤。长久以来,我们提供的克隆犬服务也证明了这一点。”在2019年京宠展上,博雅秀岩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科学报》,其团队已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1400多只克隆犬。

资料显示,博雅秀岩由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博雅控股集团与韩国秀岩生命工学研究所共同出资设立,是国内首家把克隆犬技术带到公众面前的机构。早在2014年,他们就以中华藏獒王“嘉玛”为父本克隆了中国首例纯种藏獒。

在现场,博雅秀岩一位不愿具名的技术人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举例说,他们曾经交付的一只“博美”,不仅外形、毛色如出一辙,就连它走路的姿势、吃食喜好都与原犬神似,“还都喜欢侧着身子上楼梯,宠物主人都惊呆了”。

克隆犬以几乎相同的样貌特征、“影子”般的存在,给选择克隆宠物犬的主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和认同。然而,克隆犬虽是“复制”,也并非意味着跟原宠物完全一模一样。

“受表观遗传学影响,克隆宠物不一定和原来的一模一样。”南京农业大学动物技术学院教授李娟如是说。

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有些克隆犬的毛发、条纹和颜色也不一定跟供体犬完全一样。比如达尔马提亚犬这种带有斑点的犬,它的斑点位置会不同。”上述博雅秀岩技术人员对记者说,这也是目前科学上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过,他也表示,大多数顾客不会因为斑点位置的些许不同而不满。

克隆一只犬,难度有多大?

出于一些特定原因,与克隆羊等其他动物相比,克隆犬的难度更大。

体细胞克隆犬的步骤是,取供体体细胞后培养保存,等待与卵母细胞结合;从其他母犬取卵母细胞,去核;供体细胞与去核卵母细胞结合形成克隆胚胎,将克隆胚胎植入代孕犬体内,观察并等待克隆犬降生。在这些环节中,除了最初的体细胞提取和后期的等待环节,其他步骤均具有一定难度。而对于克隆犬而言,首要难题是获取成熟且质量好的卵母细胞。

曾参与克隆犬“龙龙”项目的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副教授钟友刚对《中国科学报》解释说,犬类由于特殊的生殖生理特征,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技术人员可获取犬成熟卵母细胞的窗口期较短且难度大。“这需要准确判断犬的排卵及卵子成熟的时间,而一旦错过,就需要再等半年甚至一年。”

此外,一只犬平均每次排卵7~8枚,若手术取卵时间过早,卵子不够成熟;若取卵时间过晚,卵子则容易老化。并且犬卵母细胞对外界刺激较为敏感,在体外对细胞或胚胎进行显微操作时(去除和植入细胞核等),容易死亡。

不过,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演进,克隆犬的成功率也在提升。上述博雅秀岩技术人员告诉《中国科学报》,成功率的提升,意味着可以减少取卵和代孕犬的数量,同时也意味着能够更快完成克隆犬的交付。

“目前,博雅秀岩已经将克隆犬的出生周期缩短至3到4个月,随着技术攻关的深入,未来克隆犬有望达到人工授精的孕育率(70%)水准。”该技术人员表示。

克隆犬商业化,有没有规范?

与克隆人在全球范围内被明令禁止不同,各国对动物克隆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宠物克隆,已经开启了商业化步伐,各国的监管却仍处于空白。

该博雅秀岩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实施克隆犬项目,全过程须在第三方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并在整个克隆过程中向上述委员会出具报告书。

作为从业者,该技术人员希望行业或有关部门与时俱进,尽快明确宠物克隆的商业化规范。

克隆犬技术会成为宠物犬的“流水生产线”吗?对此,受访专家表示并不认同,“即便是宠物犬克隆,也是系统规范的生物技术应用,克隆技术还可以用于疾病模式动物的培育,助力新药研发,相关项目的开展将推动细胞存储等技术的进步”。

“目前,很多疾病模式动物的研究都集中于啮齿类动物。而与人类基因更为相近的犬类,作为新药研发的模式动物,得到的临床试验结果有助于提高研发创新型药物的成功率。这不仅体现在人类药物的研发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上,对兽药研发也会提供极大帮助。” 博雅秀岩技术人员介绍说。